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 财税动态
分享
打击财务造假务必"长牙带刺"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曾金华

企业财务舞弊屡禁不止,其中重要原因是处罚没有真正实现“长牙带刺”。法律需要与时俱进修订完善,还要通过丰富监管手段、严格执法程序,充分落实法律责任规定,让财务造假者无所遁形,并付出沉重代价。

  企业财务舞弊屡禁不止,其中重要原因是处罚没有真正实现“长牙带刺”。法律需要与时俱进修订完善,还要通过丰富监管手段、严格执法程序,充分落实法律责任规定,让财务造假者无所遁形,并付出沉重代价。

  近日,会计法修正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首次审议。其中,最受关注的变化在于大幅提高会计违法行为的处罚标准,加大财务造假法律责任追究力度。

  财务造假危害巨大,社会公众对其深恶痛绝,可谓“人人喊打”。在监管层打击财务造假中,“10万元”顶格罚款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话题。以去年3月份财政部对德勤和华融依法作出的行政处罚为例,虽然多年间不同程度存在内部控制和风险控制失效、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等问题,华融及其7家相关公司分别受到的行政处罚却仅是区区10万元罚款。财政部在通报中专门说明,“上述处罚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四十三条等实施的顶格处罚”。

  现行会计法主要在1999年进行修订,至今已施行20余年,实施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些规定相对滞后,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会计行业改革的需要。特别是在法律责任方面,对会计违法行为的处罚偏轻、偏软。按照规定,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可以对单位并处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与财务造假动辄数千万元、数亿元的违法规模或违法所得相比,违法成本如此之低,法律震慑力难以体现。近些年,企业财务舞弊屡禁不止,特别是资本市场上财务造假大案频现,其中重要原因是处罚没有真正实现“长牙带刺”,不少处罚让人感觉是“毛毛雨”“挠痒痒”。

  打击财务造假必须“长牙带刺”、有棱有角,法律需要与时俱进修订完善,为遏制会计违法行为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此次会计法修正草案提高了财务造假的罚款金额,以违法所得为依据进行处罚,明确规定“违法所得二十万元以上的,对单位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二十万元的,可以并处二十万元以上二百万元以下的罚款”。通过大幅提高会计违法行为的处罚标准,加大法律责任追究力度,让违法成本远大于违法收益,财务造假者才能有“痛感”,从而实现法律的震慑作用。

  会计违法行为会给投资者等相关方造成经济损失,在对财务造假实施行政处罚的同时,追究民事责任也很有必要。从发达经济体的会计法律制度看,除了规定了严格的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对会计违法的民事赔偿责任规定也十分突出。通过完善法律责任体系,明确财务造假者的民事赔偿责任,有利于提高违法成本,弥补受害人经济损失、维护受害人合法权益。

  会计法的法律责任规定应做到界定明晰、操作性强,以防止法律责任难以真正落地。特别是对于单位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一般会计人员等会计行为主体对各类会计违法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应分别清晰规定。同时,还要与公司法、证券法、刑法、注册会计师法等法律规定做好协调、衔接,立体式打击会计违法行为、遏制财务造假。

  徒法不足以自行。“长牙带刺”不应只停留在法律条文上,还应在监管执法上充分体现。要通过丰富监管手段、严格执法程序,充分落实法律责任规定,让财务造假者无所遁形,并付出沉重的代价。

  “不做假账”,虽然只有简单的四个字,但知易行难。解决会计资料失真、财务造假等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处罚力度,以良法促进发展,还需要提升财会监督效能、推进行业诚信建设等。只有增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才能更好地发挥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职能作用,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税率查询.png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文章及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相关推荐

  • 互联网平台新规落地!“内卷”、刷单套路被税收监管强势“狙击”

    《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规定》(国务院令第810号),首次要求抖音、京东、美团等平台企业按季度向税务机关报送平台内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收入数据,标志着平台经济进入“数据控税”阶段。

  • 财税专家谈:强化政策组合加快推动内外贸一体化

    今年是内外贸一体化试点的“收官之年”。这意味着2023年以来,商务部等14个部门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湖南、广东、重庆、新疆9个地区试点的经验做法,将在全国推广。

  • 税务总局曝光网络主播偷逃税五大手法

    为了引导网络主播诚信纳税,国家税务总局4月29日针对网络主播公开了一则“依法诚信纳税一堂课”中,披露了网络主播偷逃税常见的五大手法,并介绍税务部门对此加强监管,违法违规必受严惩。

  • 《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管理办法》修订 进一步推出若干便利措施

    税务部门将持续加强相关政策宣传辅导,完善离境退税商店动态地图供境外旅客查询,针对不同国别游客需求编写多种语言的离境退税办理指南,进一步提高退税智能化、便捷化水平,更好提升境外旅客消费体验,更好助力释放入境旅游消费潜力。

  • 财务造假背后的利益链条必须合力切断

    证监会主席吴清日前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的经济主题记者会上表示,“健全防治财务造假长效机制”。这是监管部门关于资本市场严监严管,特别是打击财务造假发出的最新信号。

  •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对外公布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2025年4月24日公布,我国市场准入限制进一步放宽。与此前实施的2022年版清单相比,《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事项数量由117项缩减到106项。

热门文章
1
边境小额贸易,你真的了解吗?(文末附边境小额贸易便捷退税方案)
2
5月1日起,部分钢铁产品调整关税及取消出口退税
3
两办印发《意见》,勾画税收征管改革蓝图!
4
重大利好!30多国启用“人民币”结算,你知道都是哪些国家吗?
5
高新技术企业2022年第四季度内新购置设备税前扣除
6
税务总局: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新政策11个问答
7
财政部就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7号征意见
8
全国税务系统贯彻落实《意见》开局良好成效初显
热门视频 更多
热门文章
1
边境小额贸易,你真的了解吗?(文末附边境小额贸易便捷退税方案)
2
5月1日起,部分钢铁产品调整关税及取消出口退税
3
两办印发《意见》,勾画税收征管改革蓝图!
打击财务造假务必"长牙带刺"
经济日报
企业财务舞弊屡禁不止,其中重要原因是处罚没有真正实现“长牙带刺”。法律需要与时俱进修订完善,还要通过丰富监管手段、严格执法程序,充分落实法律责任规定,让财务造假者无所遁形,并付出沉重代价。
 

  企业财务舞弊屡禁不止,其中重要原因是处罚没有真正实现“长牙带刺”。法律需要与时俱进修订完善,还要通过丰富监管手段、严格执法程序,充分落实法律责任规定,让财务造假者无所遁形,并付出沉重代价。

  近日,会计法修正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首次审议。其中,最受关注的变化在于大幅提高会计违法行为的处罚标准,加大财务造假法律责任追究力度。

  财务造假危害巨大,社会公众对其深恶痛绝,可谓“人人喊打”。在监管层打击财务造假中,“10万元”顶格罚款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话题。以去年3月份财政部对德勤和华融依法作出的行政处罚为例,虽然多年间不同程度存在内部控制和风险控制失效、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等问题,华融及其7家相关公司分别受到的行政处罚却仅是区区10万元罚款。财政部在通报中专门说明,“上述处罚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四十三条等实施的顶格处罚”。

  现行会计法主要在1999年进行修订,至今已施行20余年,实施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些规定相对滞后,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会计行业改革的需要。特别是在法律责任方面,对会计违法行为的处罚偏轻、偏软。按照规定,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可以对单位并处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与财务造假动辄数千万元、数亿元的违法规模或违法所得相比,违法成本如此之低,法律震慑力难以体现。近些年,企业财务舞弊屡禁不止,特别是资本市场上财务造假大案频现,其中重要原因是处罚没有真正实现“长牙带刺”,不少处罚让人感觉是“毛毛雨”“挠痒痒”。

  打击财务造假必须“长牙带刺”、有棱有角,法律需要与时俱进修订完善,为遏制会计违法行为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此次会计法修正草案提高了财务造假的罚款金额,以违法所得为依据进行处罚,明确规定“违法所得二十万元以上的,对单位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二十万元的,可以并处二十万元以上二百万元以下的罚款”。通过大幅提高会计违法行为的处罚标准,加大法律责任追究力度,让违法成本远大于违法收益,财务造假者才能有“痛感”,从而实现法律的震慑作用。

  会计违法行为会给投资者等相关方造成经济损失,在对财务造假实施行政处罚的同时,追究民事责任也很有必要。从发达经济体的会计法律制度看,除了规定了严格的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对会计违法的民事赔偿责任规定也十分突出。通过完善法律责任体系,明确财务造假者的民事赔偿责任,有利于提高违法成本,弥补受害人经济损失、维护受害人合法权益。

  会计法的法律责任规定应做到界定明晰、操作性强,以防止法律责任难以真正落地。特别是对于单位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一般会计人员等会计行为主体对各类会计违法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应分别清晰规定。同时,还要与公司法、证券法、刑法、注册会计师法等法律规定做好协调、衔接,立体式打击会计违法行为、遏制财务造假。

  徒法不足以自行。“长牙带刺”不应只停留在法律条文上,还应在监管执法上充分体现。要通过丰富监管手段、严格执法程序,充分落实法律责任规定,让财务造假者无所遁形,并付出沉重的代价。

  “不做假账”,虽然只有简单的四个字,但知易行难。解决会计资料失真、财务造假等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处罚力度,以良法促进发展,还需要提升财会监督效能、推进行业诚信建设等。只有增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才能更好地发挥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职能作用,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税率查询.png

热门推荐
互联网平台新规落地!“内卷”、刷单套路被税收监管强势“狙击”
《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规定》(国务院令第810号),首次要求抖音、京东、美团等平台企业按季度向税务机关报送平台内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收入数据,标志着平台经济进入“数据控税”阶段。
财税专家谈:强化政策组合加快推动内外贸一体化
今年是内外贸一体化试点的“收官之年”。这意味着2023年以来,商务部等14个部门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湖南、广东、重庆、新疆9个地区试点的经验做法,将在全国推广。
税务总局曝光网络主播偷逃税五大手法
为了引导网络主播诚信纳税,国家税务总局4月29日针对网络主播公开了一则“依法诚信纳税一堂课”中,披露了网络主播偷逃税常见的五大手法,并介绍税务部门对此加强监管,违法违规必受严惩。
《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管理办法》修订 进一步推出若干便利措施
税务部门将持续加强相关政策宣传辅导,完善离境退税商店动态地图供境外旅客查询,针对不同国别游客需求编写多种语言的离境退税办理指南,进一步提高退税智能化、便捷化水平,更好提升境外旅客消费体验,更好助力释放入境旅游消费潜力。
财务造假背后的利益链条必须合力切断
证监会主席吴清日前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的经济主题记者会上表示,“健全防治财务造假长效机制”。这是监管部门关于资本市场严监严管,特别是打击财务造假发出的最新信号。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对外公布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2025年4月24日公布,我国市场准入限制进一步放宽。与此前实施的2022年版清单相比,《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事项数量由117项缩减到106项。
© 2002-2021 Taxrefund.com.cn 版权所有